打開手機相機對準農作物病害部位、拍照、農掌郎識別……農掌郎的工作人員站在一片綠油油的小麥田邊,將手機鏡頭對準一株疑似出現病蟲害的麥穗。簡單2步后,手機屏幕上以“秒速”顯示:小麥銹病。
這一幕,看起來跟我們平常在路邊“掃一掃”識別植物、識別車牌、識別動物等AI工具沒什么區別,但實際上,農掌郎大有乾坤,更有望開拓“智慧農業”的新藍海。
作為北京掌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歷經5年,跑遍的全國各地收集作物病蟲害數據,邀請數十位國內農業技術專家,對每種作物病害數據做了校對、以及癥狀描述、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案等,研發的這項手機拍照識別植物病蟲害的新技術,被稱為“植物病蟲害大百科”的農掌郎,取得了國家軟件著作權證書。
病蟲害是農作物的天敵,農民朋友數千年來一直與之抗爭。
地方不一樣,氣候不一樣,農作物病蟲害的具體情形不一。為了打好這場自然界里的“持久戰”,我國農業部門常年組織開展“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每年集中發布蟲害預警,提出科學性的防治意見,并開展統一行動。
在小麥種植區,常見的病蟲害有小麥條銹病、小麥葉銹病、稈銹菌、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赤霉病、葉斑病等。這時候,有經驗的農民可以熟練地識別。但是,僅僅認識病蟲害是遠遠不夠的,能知曉如何有效的防治才是關鍵。在具體的種植實踐中,該怎么選擇使用農藥,用法用量是什么?很多農民都一知半解,做不到精 準量化,只能憑感覺對“少許、適量……”操作。
“賣農藥和肥料的會向我們推薦農藥的用法用量。”“我們的經驗是,如果沒見效果或者效果不明顯,就加大藥量再打一次。”這是大多數農民朋友的反饋。
農民要改種其它沒接觸過的農作物,或者是那些想投身農業種植行業的等等,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支持怎么辦?作為新時代的農資人,想扎根農村創業的人,在種植水稻、玉米、蘋果等作物的過程中就飽受病蟲害識別難、防治難的困擾。
如果能顛覆靠經驗“吃飯”的傳統模式,讓“新手小白”迅速變身“老把式”,能夠更快捷、更準確的識別作物病蟲害,更好保障農作物豐收?農掌郎團隊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些問題。
2017年開始,農掌郎團隊依據植物病蟲害識別的應用場景,探索開發AI算法,搭建一個包括病蟲害圖片庫、病蟲害防治信息庫的基礎數據庫。
出乎意料的是,農掌郎團隊在技術攻關過程中發現基礎數據庫的建設遠比想象中的困難多了。為突破這個難關,農掌郎團隊與國內數所農業院校、當地農業機構和農資經銷商聯合組建了數百人的聯盟,深入田間地頭采集各種農作物的病蟲害圖片,然后再由專家校對病蟲害的名稱、發病原因、病害癥狀以及防治方法。
“手機拍照識別病蟲害技術,主要通過AI圖像識別和數據庫匹配來實現。”農掌郎把這個技術原理形象地比喻為相親的兩個人:兩人互相拿著對方的照片見面,先是確認人照一致,然后雙方才會坐下來深入交談。同理,基礎數據庫內每一張圖片都需要做好標記,與相對應的病蟲害信息進行匹配。用戶手機拍攝的病蟲害圖像,只有與圖片庫里病蟲害照片的關鍵特征一致,才能自動匹配識別信息。
自2019年投入應用以來,“農作物病蟲害鑒定軟件農掌郎”基礎數據庫已積累了1000萬張植物病蟲害圖片,涵蓋玉米、水稻、小麥、蘋果、草莓、黃瓜、西瓜等10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1000多種農作物病蟲害模型。是目前同類軟件中數據比較全的了。
目前,農掌郎微信小程序對用戶免費開放,“‘農掌郎’擁有全國zui大的開源民用病蟲害數據庫,能夠快速精 準識別病蟲害,再也不受不認識病蟲害而煩惱。”
Copyright?2024-2025 掌郎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RRZCMS 備案號:京ICP備17039052號